“救助金已经收到了,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我原以为检察院仅负责办案判案,没想到你们还一直牵挂着我家的困难。”近日,安宁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对李某某进行电话回访时,听到了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这不仅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写照,更是数字检察与司法救助深度融合的暖心成果。
今年5月,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李某某的生活。他在朋友王某某家中做客时,因装修款问题与程某某发生争执,劝架的王某某突然情绪失控,挥拳并用啤酒瓶击打李某某头部,致其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疝,伤情构成重伤二级、十级伤残。为抢救生命,李某某家人四处举债,累计支出医疗及康复费用十余万元,家庭积蓄消耗殆尽。李某某因伤丧失劳动能力,失去收入来源,还需赡养年迈父母、抚育年幼子女。尽管法院判决王某某赔偿14万余元,但因王某某无经济赔偿能力,判决迟迟未能执行。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因案致贫”。
就在李某某陷入绝境之际,安宁区检察院的“数字慧眼”精准识别出这一救助线索。今年9月,该院依托“全国检察院国家司法救助模型”,对“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中的被害人信息与辖区内农村低收入人口台账等外部数据进行智能比对,系统提示李某某符合潜在救助条件。控告申诉检察官随即启动联动机制,调阅案卷、对接刑事承办检察官,并通过电话沟通与实地走访全面核实情况。在确认其符合《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后,检察官主动协助李某某准备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办理进度。9月28日,司法救助金已及时发放至李某某。
除了经济救助,安宁区检察院还积极协调区民政局、街道办等多方力量,将李某某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提供医疗政策咨询与家庭持续帮扶,着力破解其长远生计难题。
近年来,安宁区检察院以数字检察为抓手,打通内部数据壁垒,联通民政等外部信息系统,推动司法救助模式从“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深刻转型。下一步,该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检察在司法救助领域的应用,让更多“因案致困”群众及时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供稿:杨英芬、罗喜娉